基层是社会治理的“神经末梢”,邻里纠纷看似小事,若处理不当,极易演变为影响乡村和谐的“大麻烦”。近日,三义泉镇综治中心成功化解一起因种树引发的邻里纠纷,不仅让剑拔弩张的双方握手言和,更以“小调解”彰显“大治理”,为平安乡村、法治乡村建设写下生动注脚。
近日,村民王某反映,邻居李某在其房后的土地中种植了几排松树,对其房屋造成了损失。为此,王某提出要求赔偿,并将松树全部铲除,而李某认为对方要求过高,不同意对方要求,双方情绪激动、各执一词,争执险些升级,急需更专业的力量介入。
接到求助后,三义泉镇综治中心迅速响应,中心工作人员第一时间联合村支书、司法所、“铁三角”等开展工作。“基层矛盾纠纷调解,不能只讲‘硬规矩’,也得念好‘人情经’。”工作人员提出“法理情”三位一体调解思路,为该起矛盾纠纷化解定下基调。
调解中,工作人员一方面向李某摆事实、讲法律,明确其施工操作不当造成他人财产损害的责任,结合《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中财产损害赔偿条款,细致解读责任认定、赔偿范围等法律边界,引导其正视行为后果;另一方面耐心倾听王某诉求,结合其屋后的实际情况,客观分析合理赔偿范围,疏导其情绪,劝说其“看在邻里情分上理性维权”。
经过两轮“面对面”深入沟通,从法律规定到乡邻情谊,从损失评估到责任划分,综治中心工作人员逐条梳理、耐心劝导,最终促成双方达成共识,李某自愿赔偿王某部分金额,并将靠近屋后的松树铲除,王某对此表示接受。双方当场签订书面调解协议,握手言和,一场僵持多日的矛盾纠纷就此圆满化解。
“这起矛盾纠纷的化解,正是通过‘一站式受理、全链条解决’的闭环处置机制,既彰显了综治中心‘矛盾调解不推诿,群众满意是目标’的坚定决心,也让群众办事解纷实现了‘打通最后一公里’。”
近年来,三义泉镇以综治中心为枢纽,联动村、司法、民政、社会保障等多方力量,构建起“一站式”的矛盾纠纷排查化解网络,将大量矛盾纠纷化解在基层、消除在萌芽。通过把法治宣传融入调解过程、把人文关怀注入矛盾纠纷化解,不仅依法维护了群众合法权益,更修复了邻里关系、凝聚了乡村温情,实现了“调解一案、教育一片、稳定一方”的效果。同时三义泉镇定期开展回访,及时掌握矛盾纠纷化解成效及状况,确保当事人及时履行调解协议,真正实现矛盾双方握手言和。进一步做好当事人的思想安抚和教育引导工作,检验调处效果,若是调处后仍存在问题,可以及时发现并采取补救措施,确保矛盾纠纷真正化解消除。
如今,在三义泉镇,综治调解已成为化解基层矛盾纠纷的“主渠道”,基层综治力量正以“第一道防线”的担当,引导群众通过法律手段表达个人诉求,营造办事依法、遇事找法、解决问题用法、化解矛盾靠法的良好法治氛围,从源头上减少矛盾纠纷的发生。为乡村营造安定有序的社会环境,让群众在每一次公平公正的调解中感受到法治温度与治理效能,为推进基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筑牢根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