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色如墨,乡间的土路在车灯的照射下泛着微光。察哈尔右翼后旗司法局当郎忽洞司法所工作人员驱车驶过蜿蜒的田埂,最终停在一间农舍。屋里,八十多岁的罗某;屋外,六十多岁的桑某刚把牛群赶进圈,裤脚还沾着草屑和泥点。一场跨越三十年的土地纠纷,就在这灯光下,迎来了化解的转机。
故事的经纬,缠绕着三十年的光阴。当年,罗某的父亲法律意识淡薄,将自家房屋与土地以“买卖”名义转给桑某,自此,桑某在此耕种,履行相关义务。直到几年前土地确权给了罗某。确权后,桑某将土地转租给种植户,起初还按时把承包费转给罗某。可近两年,这笔钱却断了档。“三十年前就卖给我了,凭啥确权给他?承包费自然该是我的!”桑某觉得委屈;罗某则捧着确权证犯愁:“证上明明白白写着我的名字,他凭啥扣着承包费不给?”乡邻的情分,在各执一词的争执中渐渐生了锈。
当郎忽洞司法所接到调解申请后,了解到桑某以放牛为生,白天没有时间,想要凑齐两人当面调解,司法所工作人员只能利用夜间时间驱车上门调解。工作人员没有急于切入正题,而是先聊起了三十多年前的邻里情。随后拿出相关法律法规、政策文件,耐心明理释法。最终,桑某搓了搓手说到:“老哥,我不是不讲理,就是心里那道坎过不去。年底我把放牛的钱凑一凑,把承包费还给你。”到此,纠纷成功化解。
深夜的乡间,车灯再次亮起,载着工作人员踏上归途。这场夜间调解,不仅化解了一场持续多年的纠纷,更让司法行政的温情走进了群众心里。无论白天黑夜,无论路途远近,只要群众有需要,司法行政服务就会及时到位,这便是基层司法行政工作者对“为民服务”最生动的诠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