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场意外,老人丧子,妻子丧夫,儿子丧父,一个家庭就此破碎。工亡赔偿金本应是逝者留给亲人的一份慰藉,却因数额问题引发纠纷。近日,集宁区人民法院高效调解了一起工亡赔偿纠纷,切实维护了当事人的合法权益,破解了企业赔偿僵局,实现良好法律效果和社会效果,为基层社会治理和优化法治化营商环境提供司法服务和保障。
高某与山西某公司签订《租车协议》,双方约定高某担任该公司货车司机,提供运输服务。合同履行期间,高某每天准时到达上班地点,完成运输任务。然而,某天午饭后突发不适,经抢救无效死亡。
悲剧发生后,悲痛不已的家属多次要求公司赔偿,但双方就赔偿金额始终未协商一致。高某家属遂将该公司诉至本院,要求给付工亡赔偿金。
承办法官得知情况后,为快速打破僵局,妥善化解矛盾纠纷,在征得当事人同意后,第一时间开展矛盾化解工作,并指派法官助理到场参与调解。“我丈夫是家里的顶梁柱,还有老人要赡养,我在老家务农,两个孩子在外地读书。现在他走了,我们家该怎么办?”高某妻子情绪激动,哭诉不已。公司表示家属要求给付的赔偿款数额太高,难以接受,调解一时间陷入僵局。了解到高某家庭情况确实较困难,在安抚家属情绪后,承办法官分别从家庭困境、经营压力等方面引导各方换位思考,耐心细致地释法析理。
在向公司的负责人释明法理、厘清责任的同时,也从工伤类型、及时获赔等角度,建议高某家属适当降低赔偿金额,做好双方的利益平衡。经过耐心细致的调解,最终,原本对立的死者家属和企业互相理解、和平协商,双方对赔偿金额达成了一致意见,高某家属愿意降低6万元赔偿金额,公司也同意在15日之内一次性给付,一场纠纷得以顺利高效化解。
“协调的过程很暖心,我们非常认可。”高某家属动情地向法官表示感谢。而公司的负责人亦表示集宁区人民法院高效化解纠纷,保障了企业的正常运营,让他们明白法律条款之外还有人性温度,并向承办法官赠送锦旗。
工亡赔偿纠纷的化解,不是简单的数字加减,而是对生命尊严的抚慰、对企业责任的唤醒、对社会公序良俗的维护。因此不能简单“一判了之”,需要认真厘清其中矛盾焦点和各方诉求,既要维护当事人的合法权益,也要帮助亲属化解分配矛盾,修复社会关系,还要引导企业提升法治意识,履行社会责任。当法律条文与人间烟火相遇,只有充分挖掘当事人情感共鸣点,在坚守法律底线的同时兼顾人文关怀,才能让逝者安息、生者释怀,充分彰显司法的力度和温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