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层治理是国家治理的基石,而基层综治中心则是基层治理的前沿阵地。近年来,巴音锡勒镇积极探索综治中心村级微治理模式,将人民调解融入其中,有效化解了大量矛盾纠纷,维护了基层社会的和谐稳定,为乡村振兴筑牢了坚实的社会基础。
一、织密排查网络,矛盾发现“零遗漏”
为实现矛盾纠纷的早发现、早介入、早化解,巴音锡勒镇构建了全方位、多层次的矛盾纠纷排查网络。各村充分发挥网格员“人熟、地熟、情况熟”的优势,深入田间地头、农户家中,开展常态化走访排查。同时,吸纳老党员、热心村民等人员组建人民调解队伍,利用他们在群众中的威望和影响力,及时收集各类矛盾纠纷线索。
另外,针对本地特色旅游业发展中带来的矛盾纠纷,我们积极打造集旅游咨询、纠纷调解、投诉处理为一体的综合服务平台。一方面,有效化解游客旅游中的纠纷诉求,保障游客权益,提高游客满意度。另一方面,加强宣传,耐心聆听并处理村民反映的因旅游业发展所带来的垃圾多、道路拥堵等负面情况,营造良好和谐的旅游环境。
二、创新调解模式,纠纷化解“加速度”
在人民调解微治理过程中,巴音锡勒镇积极创新调解模式,提升调解效率和质量。借鉴“枫桥经验”,推行“村级首调、镇级兜底”机制,对简单纠纷当日化解,疑难问题限时办结,重大风险提级研判,防止矛盾上交、问题上行。
我镇十股地村人民调解员岑丽琴在调解工作岗位上,追求辖区社会矛盾零诉讼、零激化、零上访“三零”奋斗目标,打造了特色调解品牌。建立矛盾纠纷分析研判机制,定期召开综治工作会议,对排查出的矛盾纠纷进行梳理分析,制定针对性的化解方案。多年来她直接参与调解、邻里等各类民事纠纷多达60余起,荣获2023年度“全国模范人民调解员”荣誉称号。
此外,我镇还强化多部门联动调解,整合综治中心、司法所、派出所等部门力量,形成调解合力。针对涉及多个部门的复杂矛盾纠纷,由综治中心牵头,组织相关部门共同参与调解,提高调解成功率。
三、完善保障机制,调解工作“有动力”
为确保人民调解微治理工作的持续开展,巴音锡勒镇从人员、制度等方面入手,完善保障机制。在人员方面,选优配强调解队伍,定期组织调解人员参加业务培训,提升调解能力和水平。在制度方面,坚持坐班受理、建立健全调解工作流程、回访反馈等制度,确保调解工作规范有序开展。
自开展综治中心村级微治理和人民调解微治理工作以来,巴音锡勒镇矛盾纠纷数量显著下降,调解成功率大幅提升,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不断增强。未来,我镇将继续深化这一治理模式,不断探索创新,为基层社会治理注入新的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