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兰察布市商都县人民法院践行新时代“枫桥经验”,坚持把非诉讼纠纷解决机制挺在前面,在化解基层矛盾纠纷、提升基层治理水平、维护社会稳定的实践中,打造“ 集约式受理、一揽子调处、全链条解决”的多元纠纷解决模式。建立“人大+法院”、“政协+法院”民商事纠纷多元化解新机制,推动“两代表一委员”深度参与基层社会治理,形成各类调解优势互补、有机衔接、协同联动的调解工作大格局,推动矛盾纠纷多元化解提质增效,让纠纷“化于未发、止于未诉”。
全联动融合解纷资源 构建高效便民解纷渠道
坚持“资源整合、力量整合、效率融合”原则,完善解纷体系。将特邀调解管理纳入多元解纷和诉讼服务体系建设,构建出以法院矛盾纠纷调解中心为核心、特邀调解员做支撑、“两代表一委员”齐联动的“多元解纷圈”。通过精细化“梯队”管理模式打造“枫桥式”诉讼服务体系,聘任大局意识强、群众基础好、社会威望高、专业素养好的人大代表、政协委员担任特邀调解员,实行入册管理,明确特邀调解员的工作职责、履职规范。对法院接受的民商事案件科学分类、区分繁简、标签处理、快速流转,对适合调解的由特邀调解员参与调解。
全链条强化纠纷治理 实现矛盾纠纷分层过滤
建立“特邀调解员—矛盾纠纷调解中心—诉讼立案”三级解纷过滤网,坚持“诉前调解+速裁+专业化审判”三阶梯审判模式,推动完善“社会调解优先,法院诉讼断后”的递进式矛盾纠纷分层过滤体系。制定出台《商都县人民法院关于建立特邀调解员轮流值班制度的意见(试行)》,履行“两代表一委员”调解职能。成立“人大+法院”、“政协+法院”调解工作室,在调解工作室设立特邀调解员履职专区,实施轮值调解制度,打通案件咨询受理、诉前调解与审判执行各环节线上流转壁垒。当值调解员在履职专区现场接受委派、查阅卷宗、组织调解,“面对面”进行“一对一”、“手把手”地细致化业务指导。
全区域覆盖解纷力量 打通司法服务“末梢神经”
以法院矛盾纠纷调解中心为核心,在全县10个乡镇建立诉讼服务工作站,形成“一心多站、全域覆盖”的网格化布局。以“互联网+诉讼服务”理念为指引,持续深化“互联网+特邀调解”,充分发挥“大数据”信息研判和联动优势,推动平台互联互通、数据自动推送、资源共享共用,完善网格化管理、精细化服务、信息化支撑的基层治理平台。打造案件受理、阅卷、调解全链条多元纠纷解决模式,切实推动调解工作力量下沉、保障下倾、关口前移,实现纠纷态势准确掌握、调解资源精准配置、矛盾纠纷有效化解。